在电信网络诈骗日益猖獗的今天,诈骗分子的手段越来越高明,他们甚至将目标转向了防范意识相对薄弱的未成年人。近日,一起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络诈骗案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。小玲(化名),一名放假在家的少女,在使用奶奶的手机刷短视频时,不幸落入了诈骗分子精心设置的陷阱。
据悉,小玲在某短视频平台上收到一位“好友”申请,毫无戒备地添加了对方。不久之后,这位自称是公安机关工作人员的“好友”便以小玲父母涉嫌犯罪为由,要求她立即转账处理手续,并威胁她不得将此事告诉他人,否则会逮捕其父母。在这种高压和恐慌的情况下,小玲被诱导加入了一个陌生的聊天群,并通过奶奶的账号发出了2000多元的红包。
直到事发当日中午,小玲的奶奶赵女士发现手机余额异常减少后,经过追问,小玲才吐露了真相。赵女士随即前往江门市公安局新会分局中心派出所报案。
了解详细经过后,民警当机立断,趁该聊天群还未解散,立即开展止付工作。通过对该聊天群收取红包的人进行普法教育,详细讲解相关法律法规和利害关系,部分收款人退回领取的钱款,成功为赵女士挽回了1000多元的损失。
面对民警辅警尽心尽力的帮助,赵女士由衷地表示感谢。日前,赵女士带着孙女来到中心派出所,再次表示感谢,并点赞中心派出所工作的及时高效。民警也对赵女士的孙女进行反诈宣传教育,向其科普反诈知识,避免再次上当受骗。
这起事件不仅揭示了诈骗分子利用未成年人心理进行诈骗的新动向,也暴露了未成年人在网络安全教育方面的短板。面对这类新型诈骗手段,警方提醒广大家长和未成年人要提高警惕,增强自我保护意识。
对于家长而言,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孩子的反诈教育,教会他们不要轻信网络上的陌生人,特别是那些自称公检法机关的人员。同时,家长应设置复杂的支付密码,并在孩子使用手机时进行监管。此外,家长手机绑定的银行卡不宜存放大额资金,并应开通资金动态提示,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。一旦发现被骗,应立即报警。
对于未成年人,他们应该积极学习关于电信网络诈骗的知识,提高识骗和反诈能力。在遇到恐吓或威胁时,不要害怕,要勇敢地向家人或警方求助。记住,真正的公检法机关从不通过电话或网络平台办理案件,更不会要求转账汇款。预防电信网络诈骗的关键是做到“三不一多”:不点击未知链接,不轻信不明电话,不透露个人信息,转账汇款前要多核实。
此次事件的发生,再次提醒我们,在数字化时代,网络安全教育不容忽视,尤其是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和教育更是刻不容缓。家长、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,构建起一道坚固的防线,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网络诈骗的侵害。(黎洛鹏 伍志峰)
编辑 | 罗胜境
来源 |新会公安